據中國權威工信部曾公布統計數據稱,2018年,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達到45879.1億條,同比增長僅5.1%。但如果按照2018年手機用戶增長11%來計算,人均發送短信量下滑了9%左右。因此,對于短信的未來,業界爭論十分激烈,尤其是春節前后,大量的聲音聚焦在了短信和微信、微博等新業務的數據對比,以及業務競爭糾紛。
y
30年前,第一條短信發出。伴隨著21世紀初的快速發展,圍繞短信建立起產業和市場,甚至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“手指經濟”。短信在當時使得電信運營商獲得了豐厚的利潤。到今天短信仍是重要的信息傳遞平臺,只不過這個平臺正在逐漸邊緣化。當中國手機用戶超過10億后,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用戶總數增長就變得趨于緩慢。與之不同的是,微信、微博等新的信息傳遞平臺的用戶數正在飛速發展。用戶的選擇增多了,導致短信難以再現當年的盛況,甚至已經開始有一些衰敗的跡象。
消亡:用戶選擇增多,短信邊緣化
在慧聰研究ICT事業部研究總監張本厚看來,短信只是目前電信運營商一個能夠有現金收入的業務,但是在未來,短信絕不會是電信運營商的核心業務。
隨著3G的進一步普及,甚至是4G,用戶使用手機更多地是在進行數據的傳送,而不是傳統的語音業務。同樣的傳送文字信息,僅從價格上來看,顯然微信要比短信便宜。尤其是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,在一、二線城市中,用戶對信息傳遞平臺的選擇正在發生更替。 愛立信2013年中國城市消費者通信行為研究顯示,2014年46%的用戶每周都會使用即時通信工具,到2012年時,這一數字上漲至了73%,漲幅超過了四分之一。
雖然電信運營商也在進行一些新的嘗試,如移動飛聊產品的推出,但是產品體驗和推廣時機導致其難以與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相抗衡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中國市場三大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仍然比較激烈,彼此之間仍存有較多的戒備,所以在面對這樣的產品競爭時,難以打通彼此的界限,使得用戶沒有能夠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務體驗。
不過,短信業務也不會迅速消亡,而是有一定的過程。易目唯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、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包冉表示,隨著4G網絡的發展,固移融合、軟交換的實現,傳統意義上的短信可能不復存在,但這個時間間隔還有至少五年。
不可替代:特殊場景仍受青睞 不是萬能的,至少在一些人眼中,短信仍然是不可替代的。SAP旗下Sybase 365高級副總裁霍華德·史蒂文斯日前對海外媒體表示,“溝通的惟一真正無處不在的形式是語音或信息,而短信是最普遍最流行的。”
在國內,多數受訪者表示在一些場景下,短信的作用并不能被微信等替代,因為在這些場景下,短信的可到達性和及時性高于微信,并且覆蓋范圍更廣。 其中,Forrester分析師王曉豐列舉了幾種不可替代的場景,如陌生的社交關系、處理緊急或較為重要的事件、網絡環境不佳、傳達較為正式的通知、商家對業務或服務狀況的跟進等。 在具體應用中,支付寶依靠短信為用戶提供實時的驗證碼服務。一位支付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“之所以沒有選用微信類產品,而采用短信作為推送工具,主要是出于覆蓋率和到達率的因素。